火车次,huocheci.com

浙 东 纪 略

旅游如同读书,每到一地就是一个章节。有泛泛而读,有细细推敲,更重要的是读中思考玩味,读中联想翩然,这样最大限度上的获取你所需要的知识与思想,也算真正的趣味。

本来浙东随团前往图个省事的,却每一线都以舟山普陀为先,可普陀我早就重点游历,没必要再去,干脆自助一游了。公元2014年8月11日,值得纪念的日子,于南京南站乘高铁直达浙东绍兴,这高铁从我家门前走过,坐车上眼看自家的阳台从眼前渐渐飘远,才觉得自己真的置身于外了。

二个多时辰到达绍兴北,下车再乘大巴,一小时光景到达鲁迅故里。在其一旁原先网订的名叫大越小院的宾馆安顿好,饭后稍息,去旅游中心处领免费门票,直入鲁的故居了。

入门就见大宅深院,其实这就是名叫老台门的,厅堂正偏,幽室次地,名木馨香,布局蛮考究的,显然是大贵之居。看后才知,此居乃鲁迅爷爷的,原来他清朝的爷爷是一京官。可鲁迅曾说,到了父辈这个家就败落了。其实不是因为他父亲的败家,而是爷爷科考舞弊案下狱的牵连。于是鲁迅自己才知道发愤读书,外出寻求一条新路来……。

出了门,穿过街来到对面的居所,那也是古色古香的宅屋,里面却有个先生教学生的大堂屋,原来就是三味书屋。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。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,本是寿家的书房。坐东朝西,北临小河,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。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。 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,所谓“三余”,即“冬者,岁之余;夜者,日之余;阴雨者,时之余”。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,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“三味书屋”。进了屋,这三味书屋里的教室和他们当时遛课玩的小院立刻映入眼帘……。

这时脑中闪出奇怪的念想来,自己若生在那个时期也一定会读这样的私塾的,呵呵。

出了三味书屋上街西行不到半里就是新台门了,那就是鲁迅诞生以及生长的地方,青瓦粉墙,低矮的屋檐,黑漆斑驳的木门,那样的陈旧,踏着被岁月风雨侵蚀的石阶,仿佛走入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。跨入大门,穿过狭窄的过道,展现在眼前的是四方的庭院:三面房屋,一堵墙,围成了这方天地。忽然想起《故乡》里的一句话:“……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。青绿色的墙,不高,却足以挡住外面的世界。”想必当年鲁迅也曾有过的那种被束缚的感觉吧!两侧的青砖马头墙高高地立着,一扇扇虚掩的门楣后面,阳光透过小小的天井,似流金撒在了斑驳的墙壁上。一路东绕西拐,经过卧室、客厅、厨房、储藏室。但前厅也好,书房也罢,说实在的,令我想起了老家50、60年代的那些带院落的老宅。但是在这里因为鲁迅,进来的人都不禁满怀肃然敬意。再寻常的物事,也就有了不寻常的意味。 过厅堂,转回廊,就是著名的百草园,先生童年时的乐园。一进去就能看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路两边斜对着,正是“出门向东,不上半里,走过一道石桥,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。”一模一样的。 百草园里面更是,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椹……每处景物都在院子里找得到,并且旁边标注着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响应的句子。

闻着飘遍满街的臭豆腐味,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,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,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来……。

出了鲁迅故居也正是午后,天色小阴。决计去看看秋瑾故居,因为知道她的故居离此不远,不去挺遗憾的。经过辗转,远远看见路杆上悬挂的一大块蓝色指示牌,上赫然几个醒目大字,“秋瑾故居”,终于到了这里,此居坐北朝南,背依塔山,看后才知这里原系明代大学士朱赓故宅之一部分。清光绪年间,秋瑾祖父秋嘉禾宦闽返乡后典居此屋,秋瑾在此居住有年,并于此学文习武。秋瑾留学日本归国后主持绍兴大通学堂时,故居成为她联络会党进行反清革命的主要场所。这里青砖白墙乌瓦,穿斗结构,硬山顶。第一进为门厅,门楣上“秋瑾故居”匾额系何香疑手书;第二进自西至东分别为会客室、堂前、餐室,兼有秋瑾史迹陈列室,展出秋瑾诗词手稿、家书、照片、印章、头巾、文献等文物,更有孙中山、宋庆龄、周恩来等多名人评价秋瑾的题词等;靠东耳室为秋瑾卧室,均按原状布置。忽然间所见:卧室里秋瑾端坐桌前,凝眉展目,英气逼人,栩栩如生啊,原来是秋瑾蜡像,那木床、佩剑、书桌皆当年原物;卧室后壁有一夹墙密室,是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处,至今保存完好,弥足珍贵。 第三、四两进原系秋母及兄嫂、秋瑾及哥哥读私塾的房室;第五进为厨房。各进之间均有天井,所栽香椽树等花木及水井、花坛均保持当年景色。出后门就是花园,这花园对面就是塔山的脚,有一围墙相隔,山上的绿树与园中的花草树竹融为一体,园间矗立一亭台,站在这小小亭台上看看四周仿佛置身于又一个世界,挺奇妙的。我想,那时秋瑾很有可能常常夜读后就在这园中手中仗剑,气宇轩昂,仰望苍穹,斗志奋发,欲为反清而献身……。回过神来时已是黄昏日落之际,小雨霏霏,穿过秋瑾故室欲回返时,看那屋内已暗,游人既没,唯见蜡像秋瑾微白的面庞仍端坐在自己昏暗的卧室书桌前,仿佛沉思一般,岿然不动……。

回到馆舍已是掌灯时分,小院非常独特,驻足酒店亭台,观“春波惊鸿”、听“断云情歌”、闻“诗书飘香”、叹“宫墙怨柳”;漫步酒店,雕花门窗、青砖步道、蟠龙影壁、明清家具,古朴典雅的中式风格,犹如精致的私家别院,辉映着这古城悠悠的历史。正是“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。这晚上有点小雨, 坐在院中小楼上,一边品茶,一边擦着细汗,一边听着悠扬的曲子,很惬意的。楼上回廊里,古筝小妹与二胡小妹轮番奏着小曲,其实她们只是单奏,互不相干,演绎一种真人秀的背景音乐。其间我点了二首中等难度的独奏曲让她们演绎,这一来她们认为我是行家,邀请我参与,我也不推迟,与她们同奏同乐了一会儿,幽美典雅的旋律飘荡在这越城一隅的空间……。这异域奏曲的感受还是第一次,呵呵,甚为美妙。

本下榻宾馆一墙之隔就是绍兴的另个景点,名叫沈园,是南宋时当地名园。翌日晨,早餐后就进入这园了。园中有芦池,上有石板小桥,连同池边假山、水井,均为当年旧物。断壁上镌的是著名南宋诗人陆游《钗 头凤》词,尤其醒目。不得不令人回想起他(她)们的情感故事:陆游初婚唐琬后被迫离异,于绍兴二十五年(1155年),二人却在这沈园邂逅。当时唐已改嫁,陆亦另娶。可唐正携夫同游。陆游一时感慨万端,在园壁题《钗头凤》词一首云:“红酥手,黄滕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东风恶,欢情薄,一杯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,错,错!;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邑鲛绡透。桃花落,闲池阁,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,莫,莫!”极言痛若之情,题后即离。一年后唐重游此园见此和作一首,中有:“病魂常似秋千索”,“怕人寻问,咽泪装欢,瞒,瞒,瞒!”之语,不久抑郁而亡。后陆又多次来此赋诗忆咏沈园,写有“城上斜阳画角哀,沈园非复旧池台。伤心桥下春波绿,曾是惊鸿照影来”诗句。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。游此园,看那颗颗树上挂满心形木牌,均用红丝线穿挂,每片木牌正反面都写了情话,那是恋人与情人们借此的寄语,看了几片,皆充满了甜、酸、苦、辣的味道。不过,现在人的情感开放多了,情感交流的束缚几乎没有了,可是,还有那么多大男剩女难圆其梦,为什么呢?

沈园结束去兰亭,这可是个好地方,王羲之嘛,千古一笔的《兰亭序》就是他的杰作。而且造就地就此不远。小午时分50元迪车半小时直驱兰亭地。

据历史记载,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友人谢安、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,行修禊之礼,曲水流觞,饮酒赋诗。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,并写了一篇序,这就是著名的《兰亭集序》。传说当时王羲之是沉着酒兴方酣之际,用蚕茧纸、鼠须笔疾书此序,通篇28行,324字,凡字有复重者,皆变化不一,精美绝伦。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,到了唐太宗手里,他爱不忍释,临死时竞命人用它来殉葬。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《兰亭集序》的真迹了。

兰亭四周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浅溪淙淙,幽静雅致。园内"鹅池"、"曲水流觞"、"兰亭碑"、"御碑亭"、"右军祠"等建筑精巧古朴,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。 在兰亭里,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,亭内碑石上刻有"鹅池"两个草书大字。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,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,在家里养了一群鹅。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。面阔三间,四面有围廊。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,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,这就是有名的曲水。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,有人在曲水的上游,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,酒杯有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,到谁处停下,谁就得赋诗一首,作不出者罚酒一杯。

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,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,盛上饮料,放在曲水里"流觞",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呢。我在此曲水里净了手,洗了脸,这一来借他瑞气使我的书艺突飞猛进呢,哈哈。返回时却坐了大巴,花了4元一人,一小时回返。

绍兴古域名又叫越州,这是个奇怪的城市,城不大却大人物辈出,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“鉴湖越台名士乡”。

看看晌午,时间尚早,去了一趟东湖。东湖所在地,原为一座青石山,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,故被称为箬篑山。汉代以后,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,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,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,搬走了半座青山,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。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,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。日子一久,形成了长过200米,宽约80米的清水塘。清末,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,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,对水面稍加拓宽,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。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,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。东湖虽小,但因它的奇石、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“湖中之奇”。外国旅游机构,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外国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,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。不过,我认为此景是又一特色之美。

东湖回返已暮色降临,径直去了仓桥直街。一条很有江南味道的小街。古色古香的一条老街,很安静,刚下过雨,烟雨蒙蒙,石板路,青砖瓦,偶尔会有三轮车,虽然街很窄,但是师傅们技术高超,两辆擦肩而过也不会撞到。街两旁很多小店,也都很复古,手信店、咖啡店、奶茶店、甜品店、特产店等等。两边也有住户,也有商户,那些店卖的也都是一些民间的东西,很小资的感觉,走在那种很古老的石板路上,似乎倒影出那些年曾经走过的人们。古老也是它的韵味吧。在小桥旁,我看到一个中年妇人一边吆喝一边炸臭豆腐,倒有点像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样子,我走近买了一串,就在摊子旁好好地品尝了一番,呵呵,给人的感觉是臭中带香。于是晚上就在这里小吃了一番,算是晚餐呗。餐中一道菜就是小蒸臭豆腐呢。

第二日赶到高铁站广场尚早了,呆坐了一小时才知道从南边进站检票。上了高铁不到一小时即达宁波,下车做大巴到中巴南站,又乘中巴到奉化车站,再乘大巴直达溪口——蒋氏父子的老家。

网上定下旅馆,到了那里找到这私馆安顿好就去蒋氏故居了。

穿过一座名为“武岭门”的牌楼就是溪口镇了。这溪口看起来是个好偏的地方,可也是原生态的地方,她如同一个山村秀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中。东边的剡溪溪水汩汩,形成一条宽大极长的河流,横贯南北,然而这河流极浅,河水极清,似乎可以直接饮用。遇石泛起的浪花是其它河流们比不上的清澈与碧透,显示这里的山野很洁净。溪口镇就依河势而建,其实这就是最早的乡村城市化的典范。街上有蒋家那些不同的居所。此时镇上的人们早已忘却蒋家那些陈年往事,正在享受今日平静的生活。路两旁遍布售卖地方风味食品的店铺,出售当地有名号称味美第一的芋头和在炉中现烤现卖的千层饼。河对岸据说是当地政府所在地。流了几千年的剡溪水,仍是那样匆匆地瞥一眼小镇,随后便默默地地奔向远方,它超然物外目中无物,丝毫不理会几十年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社会风云激荡。

这儿的雪窦山同样俊秀。在水乡遍布的江南突起一座千米山峰本已令人称奇,而此山又绝不敷衍南来北往的看客!这里有奉化布袋和尚为原形的弥勒佛的道场——雪窦寺;雪窦山上有妙高峰,妙高峰上有妙高台,此台三面峭壁,下临深渊,形如天柱,故又称“天柱峰”;山上有一瀑直泻,山下积水为湖;山上遍布各色树木,有松树,还有枫树,满眼的绿色。这样秀美并被历代文人吟咏的浙东名山曾被蒋介石独占。在此山顶端面积达350平米的妙高台上,蒋建了一座二层居室作为别墅,门上有一牌匾刻有蒋介石自书的“妙高台”三字。

蒋介石于1949年离别这风光秀美的故乡就再也没有回来! 1949年,解放大军剑锋直指江南,4月25日,蒋介石携子蒋经国离开溪口故乡。这一天蒋经国的日记记下了他的离愁别绪:

“ 上午,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,再走上飞凤山顶,极目四望,溪山无语,虽未流泪,但悲痛之情,难以言宣。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,而心又有所不忍;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,心更有所不忍,盖看了他们,又无法携其同走,徒增依依之恋而。终于不告而别。天气阴沉,益增伤痛。……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,今一旦抛别,其沉痛心情,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。……”

蒋介石从辛亥革命的勇将蜕变成为英美在华利益的代言人,屠杀革命党人,放纵国民党贪污腐化,直闹得慌不择路地逃到海上孤岛故土难归,一任剡溪清流自泻,雪窦枫叶自落而不能回乡省视,的确遗憾。但是,就一个深受民族文化浸润的个人来说,从蒋介石在故乡的生活看,他倒是一个颇有感情之人。因为他侍母至孝、待子至慈至严、待宋美龄至爱、待乡亲父老也是至睦。章士钊先生言:奉化之庐墓依然,溪口之花草无恙。

一晃几天的游程结束,又辗转回宁波,乘高铁回南京欲至南站时,很高兴意外地从江宁站下了车。

写于2014年8月25日

浙 东 纪 略1

浙 东 纪 略2

浙 东 纪 略1

浙 东 纪 略3

浙 东 纪 略4

浙 东 纪 略5

浙 东 纪 略6

热门游记
热门旅游攻略
最新旅游资讯
热门旅行社
热门景点
热门景点天气
热门火车时刻表
热门车次查询
热门火车票代售点
最新专题
最新火车资讯
热门火车资讯
最新火车车次
工具箱
手机版  丨  电脑版丨  网站地图
关于我们
如有意见、反馈、侵权或投诉等情况,请联系
“扫黄打非”举报专区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9-2025 huocheci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