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不是赋格与我又提到丹斗寺,我真不知自己会把前往的打算搁后到什么时候.既然念起索性身行.只是听说前往的路不是很容易,且深山僻壤少有车往,看地图丹斗寺院标注在青海化隆与循化交接处,又是黄河蜿蜒穿行的小积石峡附近,便估计不甚容易去到,那里该都是深山峡谷的片区,于是叫了一贯对寺院古刹很感兴趣的滑师傅开着他的4500引我们前往.
按照能找到的有限资料,我们先到化隆县城,继而东行过石大仓乡-初麻乡-金源乡转而南行约20公里不到,往下科巴村走,至路尽便是前往丹斗的山道起始.
把车放在极幽静洁净的下科巴村很是放心,村民友好,询问前往丹斗的山路,大家都很热心,遥指山顶拉长了说"那~~~~~~~~~~~扎俩..."(青海话:那儿呢..,距离长短需要按他们说的"那"字尾音的长短来判断,如果尾音拖的很长,说明十分遥远...,这是十分有趣的表达方式),从一个"那"字的尾音,我估计路途不短,但即已到,还有什么可犹豫呢.上山吧!!!
这段山路看上去不远,在山脚的村子仰头望去,垭口的箭堆隐约可见,但坡度不小,一行人走不到10分钟已是汗水淋漓,气喘如牛...
开惯车子的滑哥和风同学,此时估计一路恼恨平日走路太少,缺乏锻炼.踩油门的腿脚一时有负担当..
第一个小垭口,山势有些许气势,大家在这里小憩,天色不错,阳光不烈,小风微微...
站在垭口,薄汗略收,遥遥看到所谓的下一个山口远在"那~~~~~~~~~~扎俩.." 信心多少受到打击,可是...可是...啥也别说,还是抬腿走吧...于是还要先下山,过一条干涸的河谷,继而又开始上山..
同行的小鹤是个可爱的东北男孩,在赋格言称一个月爱上青海时,他已经热情的惊呼"我三天已经爱上青海.."到底是年轻人,腿脚快,首当其冲他总是在前列...
在外地人的眼里,青海是边疆..边疆似乎总是有着苍凉和遒劲的气质.缺少雨水的滋润,干涸的大地在烈日下习惯性呈现给人以焦渴的面目.山草枯了身躯,合同在山色里,辨不出一点夏日的妖娆.
一步步踏在焦黄的山路,期待峰回路转后那片想想中静寂的山房.迎面来了山客赶着驴子下来,问道远否,答曰---不远了...欣喜,信心勃发...
低头沟壑深邃,腿软脚无力,头晕目眩中...可终究不远了,又到垭口....突看----绝望,路还在远方,"那~~~~~扎俩...",回头吗?更是"那~~~~~~~~~~扎俩.."
迎面突然出现人影,颇为惊艳的当地服饰,给单调的山谷添出靓丽.照例是灿烂热情的笑容,告诉我们再就不远了,下了山转过去就到..照两张照片吧,不要在镜头前害羞的抹去你应有的笑容.让我在回眸中留恋你背影的那抹艳丽!
又见箭堆,山色不再荒凉,气势突变,山岩巍峨,转过山弯下来,寺院幽静淡然的驻于巨石盘亘的崖壁下.
三世达 赖 喇 嘛闭关静修的地方..
远不是我们想象的气势恢弘一片金碧辉煌的庙宇楼阁, 不过安静的几间殿堂,简单整齐.恰逢一户循化藏族人家来寺院做法事,享了人家几碗浓郁的奶茶,消了几分一路的劳顿饥渴.随手拈来一些小妙趣,有些意思.
虽然文革没有遭到灭顶毁坏的寺院,但还是缺少必要的维护,大片美丽的壁画脱落没去...生命再美丽,终究要逝去...留些斑驳痕迹,让我们这干人遐想叹息去....
石上的青苔已是枯黄,色泽确是美丽...
阳光下护栏的影子线条柔美清晰....
花草没去的秋后,绒草风韵不瘦....
想着来路的艰辛,归去真是要有更多的勇气,好在斜阳里,有温暖的光线和一路的相互扶持,劳顿都是值得的.
再见美丽寂静的下科加村,我们欣慰而疲倦的微笑在余辉中.... 再见丹斗! 相关词条:----丹斗寺 丹斗寺,亦称“丹笛寺”、“旦斗寺”、“丹豆寺”、“旦兜寺”等、藏语称“丹斗谢吉央贡。 据载,公元九世纪中叶,吐藩赞普达磨禁佛,在曲卧山修行的藏饶赛、肴格迥、玛释迦牟尼 3人逃来青海,曾在此居住,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贡巴饶赛(892-975 )为徒。喇勤成名后,于丹斗建立道场,招徒宏法,特别向卢梅·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授戒,使西藏佛教再度副复兴。因而,丹斗寺作为“后弘期”佛教的发祥地,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,一直是各派信徒们向往的圣地,朝圣者络绎不绝,三世达赖等西藏重要人物都曾到过丹斗 .
上一篇:玉树不倒,青海长青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