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4.14大地震以后,人们结识了州府所在地结古镇,结识了文成公主庙,结识了勒巴沟。
结古,藏语意为“货物集散地”。在人们眼里,结古镇实在是不甚起眼的地方,它只能算是214国道上的一个小驿站,但它自古以来是进藏的门户,是连接内地和青藏高原的重要节点。这样的名字暗示人们,这是一个处处留有遗迹的地方。千年历史赋予结古镇曾经的繁华,同样留下沧桑的印记和丰厚的积淀。
——位于青藏川交界的结古镇为穿越唐蕃古道的旅人提供物资补充,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必定处于唐蕃两国的中心位置,成为两个王朝的纽带。
摇摇西天厚土,万物皆生昆仑。昆仑山、巴颜喀拉山的雪水流淌出黄河、长江、澜沧江三条大河,结古大地被赋予万山之祖的美誉,坐落山麓的这座微型小镇焕发着三江之源的灵气。一个素有名山之宗、江河之源、牦牛之地、歌舞之乡、中华水塔美称的小镇,抬足举指便可触摸到唐朝的痕迹。
1300年前,连年征战的中原大地崛起一个世人瞩目的伟大时代,唐朝横空出世的耸立在人们面前。在青藏高原,以32代赞普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王朝,同样以令人刮目的姿态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强盛。两个大国用相互警觉的目光,窥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,相互敌视,互相对垒,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。矛盾总是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相互转化,两个强大政权之间,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产生着作用,化干戈为玉帛,令人意外的唐番和亲结局,让唐朝帝国和吐蕃王朝结为秦晋之好,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——这是一个处处留有遗迹的地方。千年历史赋予结古镇曾经的繁华,同样留下沧桑的印记和丰厚的积淀。
唐太宗贞观15年(公元641年),文成公主告别父母,在礼部尚书李道宗的陪同下,一支皇恩浩荡的队伍带着大批绸缎、典籍、珍宝等陪嫁品,从长安迤逦西行,经甘肃,进青海,穿过黄河源头,翻越巴颜喀拉山口,渡过通天河,途径结古镇,还得翻越唐古拉山才能到达目的地——吐蕃的国都逻些(即拉萨)。是文成公主带领的队伍,首次坎坷地踏出一条2000公里的唐蕃古道。
文成公主是有备而去的,不仅带着丰厚的物质,更有强盛帝国的文化,这对于文化相对落后的吐蕃而言,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输血。据《吐番王朝世袭明鉴》记载,文成公主出嫁队伍非常庞大,嫁妆非常丰厚。除有释迦佛像、金器珠宝等饰物外,还有大量经典名著医书,各种工具器械。松赞干布在结古镇以东的地方迎娶了文成公主,在勒巴沟停留休整了一个月的时间。信奉佛教的文成公主一边向当地藏民传授种粮织布、伐木盖房、轻歌曼舞的技艺,一边让随行工匠在勒巴沟口的悬崖上浮雕了九尊佛像和香客、瑞兽、佛像为题的大量岩画。
——唐宗室的金城公主依然沿着这条唐蕃古道进藏,踏上通往拉萨的和亲之路。行至结古,为文成公主的无量功德所感染,修建了文成公主庙。
路,是人走出来的,走得多了就会成为路。以文成公主进藏为标志,泱泱大唐二百多年,两地官员和睦共处,民间百姓密切交往,不计其数的人们不间断的用脚印重复丈量着这条唐蕃古道。
事隔几十年后,唐宗室的金城公主步文成公主后尘,同样踏上了通往拉萨的和亲之路。唐中宗景龙四年(公元710年),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依然沿着这条唐蕃古道进藏,当来到勒巴沟,看到遗留在悬崖被风雨侵蚀的石雕佛像,深切的为文成公主的无量功德所感染,即让伺从工匠专门修建了一座寺庙,并命名为文成公主庙。
——一个素有名山之宗、江河之源、牦牛之地、歌舞之乡、中华水塔美称的小镇,抬足举指便可触摸到唐朝的痕迹。
如今的文成公主庙里,重新雕刻的九尊佛像依然金碧辉煌。端坐正中的大日如来佛,有七八米高,头戴朝冠,目光炯炯,两只金耳环垂至腮边,十分端详的盘坐莲台,站立左右的是八大随佛弟子:弥勒、虚空藏、地藏菩萨、观世音、普贤、金刚持、文殊和除盖障菩萨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九尊佛像均身着艳丽的唐朝服饰,看起来十分亲切,人们眼中十分熟悉的佛像,在文成公主庙里却呈现出别样的风貌。我想,在一个纯粹的藏区,如果不是接受来自东土大唐文化的影响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派生出如此贴近汉文化的元素。
至今,结古镇的众多寺院每逢遇有重大活动,除了念经、吹法号,还伴随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。其中就有一种称作嘉强(藏语指汉族的舞蹈)的舞蹈,就是由17位身着汉族宫廷服饰的僧人完成的,这种舞蹈带有明显的中原汉族文化的色彩。
——重新雕刻的佛像金碧辉煌、盘坐莲台,身着艳丽的唐朝服饰,呈现出别样的风貌。在一个纯粹的藏区,如果不是接受来自东土大唐文化的影响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派生出如此贴近汉文化的元素。
勒巴沟,在藏语中意为“美丽的沟”。自从两位公主进藏途径勒巴沟以后,藏族群众就在沟里堆放玛尼石,在悬崖上雕刻岩画。沟内为数不少的岩画中,石刻人物形体丰盈,衣裙飘逸,无不显现出唐人的风格。现在的勒巴沟,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,到处都可以看到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。有一面数十米高的峭壁,上面刻有108座佛塔、经文、佛像。当地的人们讲,雕刻时节正值隆冬,聪明的藏人把热牛粪贴在岩壁,匠人便可以稳稳当当的踩在冻结的牛粪梯子上完成雕刻。
位于青藏川交界的结古镇,水草丰盈,物产丰富,为穿越唐蕃古道的旅人、牲畜提供了必要充足的物资补充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结古镇必定处于唐蕃两国的中心位置,无可挑剔的担负着两个王朝的纽带作用。可以想象得出,当年的结古镇,商贾云集,和睦繁荣,与其它高原小镇相比较,理所当然的有着它独具个性特质的惊人魅力。
——文成公主庙旁的塔林。沿着这条唐蕃古道,向东北方可达西安,向西南便可到达拉萨。
历史的长河中,总会演绎出性质雷同的传奇故事。1952年,中央政府护送十世班禅自北京返回西藏拉萨,到达西宁后,没有了铁路,更不可能有航班,如出一辙的是只有那条千百年来用脚步丈量的唐蕃古道。同样要穿越这条冰雪为王的崎岖之路,政府调集了马骡7000匹,骆驼3000峰,牦牛万余头,浩浩荡荡的规模绝不会亚于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队伍。
翻越唐古拉山时,大雪纷飞,漫山遍野被一尺多厚的雪覆盖着,高山严重缺氧,根本无法做熟饭,随行的人们用携带的干粮充饥,化些雪水饮用解渴。严重的高山反应和疾病,有十几位护送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牲畜没有草吃,也只能用些豆料勉强维持生命。善于在沙漠长途跋涉的骆驼极不适应雪域高原的环境,备受煎熬的长途空腹行军,一峰一峰的顽强的倒在唐蕃古道上。
当他们抵达雪域高原的圣城拉萨,触摸到布达拉宫的白色墙壁时,数以万计的牲畜已经在途中丧生。试想,一千年前古人穿越唐蕃古道,卓绝艰难的程度不言而喻,绝对不会比今天的旅途更为轻松。
——一条唐蕃古道慢慢褪去了昔日的灵光,逐渐隐进了历史的尘埃,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壮举仍然成为千年的佳话。
今日的唐蕃古道,尽管慢慢褪去了昔日的灵光,逐渐隐进了历史的尘埃。但是,文成公主在勒巴沟留下的石刻遗迹,连同她进藏和亲的壮举仍然成为千年的佳话。公主留下石刻佛像的时候,也许除了感激佛保佑她一路平安,还有传播中原文化的用意。但她绝不会预料到,千年后的今天,她率领那只进藏队伍的宏大场面会被描绘在布达拉宫、大昭寺、罗布林卡这些驰名中外的寺庙里。恐怕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再也找不出像文成公主这样一个汉人,在纯粹的藏区会拥有如此高的威望和知名度,会受到如此登峰的崇敬和造极的爱戴。
五月时节,唐朝古都长安风和日丽,滚滚的麦浪孕育着人们丰收的喜悦。几乎与长安在同一纬度的结古镇,却依然笼罩在寒冷与冰雪中。经受了4.14地震的磨难,结古镇寺庙的一位阿卡(藏语僧侣的意思)这样讲,亲人“往生”,灵魂是去往另一个没有了烦恼的地方。一个好的修行人要直面因果,面带笑容。
对于这方青藏高原腹地的历史名镇,春天的气息就会来临,我们还能看的出结古镇如初大唐时代的恢宏与大气。